廣欽老和尚法語錄

  • View More 1-5.1 初至妙通寺.jpg
    念佛

    念佛

    念佛       老和尚正在佛殿中間的一個矮圓椅子上,盤腿而坐,我就在他旁邊不遠的椅子上也坐下來,在黑夜中打開電燈,專心侍候,每隔一小時或四、五十分鐘,就輕步走向他的座側,細聲向他問道:「師父在做什麼?」他答:「念佛。」又問他:「念哪尊佛?」他答:「阿彌陀佛。」如此七、八次都是如是問、如是答。這位老和尚平時所說的,都是真語、實語,不假思維,沒有裝作。因此不管誰向他請法,他只說一句:「老實念佛。」●每個人都有煩惱,但是有煩惱就有生死,應該要好好把握短暫的一生,專心念佛,修行斷煩惱,否則生死輪迴,六道有份。●不管遇到什麼事,都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「阿彌陀佛」。隨時靜下來就要念佛,念到睡著了也沒關係。就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能讓我們橫超三界、直到西方。所以在修行當中遇到境界來時,要眼睛裝作沒看見,耳朵裝作沒聽到,不著六塵,不被境轉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老實念下去。●一心念佛就會心開花開,明心見性。●不懂念佛意義的人,以為念佛只是可以求長壽而已。其實就算壽命長,卻不斷殺生造業,不知道要修行求出離,長壽又有什麼用呢?還是在六道輪迴裡!生死事大,人命無常,若能體悟了生脫死的道理,就應該把握人身的機會趕快修行,念佛求生西方。●念佛才是真正清淨、正當的一條路,是往生西方的路。大眾同音念佛,一心專注在佛號上,就能到西方,不需買票搭飛機,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。●人命無常,一口氣不來,人生就完了,趕快勇猛精進!莫放逸、多念佛!這才是眼前最要緊的事。●行、住、坐、臥都要念佛!如果我們定下心來念,便可察覺到我們的心幾乎整天都在外頭奔馳,攀緣外境,沒有觀照在「阿彌陀佛」上;如果不能收攝身心,被外境轉走,必然是生死輪迴了。●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禪,不是只有「坐」才是禪;時時保持內心寂靜、不分別,就是禪。說明白一點,「一心」就是禪。●念佛不簡單,必須萬緣放下,摒開內外各種紛擾,一心清淨地稱佛名號,才能相應。要能將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,念得清清楚楚、聽得明明白白,沒有一絲疑念,如此其他雜念自然消除,決定會證到「一心不亂」。●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,老實念佛,行、住、坐、臥不離佛號,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,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,到了這個時候,自然心無貪念、意不顛倒,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。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,千萬不可掉以輕心。●你們看,螟蛉無子,牠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,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。你們知道牠在說什麼?牠在跟小蟲說:「你要像我!你要像我!」就這樣,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,一出塊壘亦成螟蛉。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,摒絕世間形形色色的根塵侵襲,一心專念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」日久工夫純熟,當來必定成佛。●在家中應盡量拜佛、念佛,閑話少說,以求將來脫離苦海,往生西方有份。●妄想來時不要怕,不理它就是。它是它,我還是「阿彌陀佛」一直念下去,妄想自然就少了。●行、住、坐、臥都要去悟,去體會佛法,這樣壞念頭才不會跑進來。否則空過光陰,心中沒有正念,即使口不言,但心在打妄想,執著那些形形色色的好壞,仍不能了生死。要提起正念,修不生不滅的無上解脫法,才是人生大事。  「好」也笑笑,「壞」也笑笑,好壞都是分別出來的,所以不要去分別。如果遇到高興歡喜事,就參「歡喜」的人是誰?起煩惱時,則參「煩惱的人是誰?」當妄想來時,這些煩惱或不好的念頭也是你的「自性」,這時不要去感覺它,儘管繼續念你的佛,將一句佛號念住,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樣工夫用久了,妄想自然會沒有,而一念清淨時,這個心就是佛心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●傻傻做、傻傻吃,多念佛,今天是今天,明天是明天,什麼事都不罣礙,這就是道心堅固,就是修行。●「法性是空,無所來亦無所去」,當煩惱、生氣時,不要執著追究煩惱生氣從那裡來,若執著則不但心不開,而且不能安心辦道,往前進步。必須什麼事都看得破、放得下,還是把「阿彌陀佛」念在心裡才是最要緊的事!●念佛要發長遠心,不可間斷,如同小溪的水,不管水流大小,總是潺潺不斷流注大海。念佛就像這樣,不管念多念少,都要持之有恆,天天念、一心念,念到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裡,生西就有望。任何人只要肯念,成佛一半!●念佛也不簡單,要攝心專念,念得字句分明,清清楚楚;若沒有正念,就是散亂心,容易想東想西,變成口念心不念,不能與彌陀願海相應。所以念佛還要有願力,才能一心專注,攝心持名,否則妄念紛飛,又怎能把佛號念好呢?●念佛修持過程中,會有很多心念上的困擾障礙,就是自己會打妄想,因為心是無常的,隨時變來變去,依我們的心念在轉,所以想好好念一句佛號都不簡單啊!●每個人從無始以來所帶來的壞種子很多,若不在修行上下功夫,帶業來再帶業去,則空來人間走一回。一失人身,萬劫難復,生死輪迴,何時出期?當趕緊用功修行,萬緣放下,將這個色身假殼子看破,悟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的佛性,才能永遠自在解脫。●我們都是帶業來受輪迴的,所以病苦多的人,如果能明白這就是業障的話,就應該少殺生、多念佛,業障自然會漸漸消除。●妄想多的人,須要多做一些事,讓念頭有個寄託,否則妄念紛飛,要念佛也是念不下去。所以一面工作,一面念佛,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,而且心專注於佛號與工作,對外境的好壞不起分別,自然會生出平等心。●念佛、為常住貢獻心力、利益眾人,這便是修福、慧,可直了生死。若只顧自己,只為自身的利益,不為眾人,這樣就是沒有慈悲心,再怎麼修也修不起來,以後會墮下去。●念佛要具信、願、行三力,要依音聲念佛,不管出聲念或默念,都要從耳朵清楚聽進去,念到大地只有一音,都是念佛音,對外境一切的音聲都不起分別,不被轉去,方名「一心不亂」。●我們妄念的種子深重,念佛時不是頭昏,就是被妄念的種子牽去,所以念佛時必須要隨時收攝身心。●有些人以為「念佛」是很容易的,所以輕視「念佛法門」,可是真要讓他們來念,卻又念不到幾句就起煩惱,甚至聽到念佛的音聲時,心中就會有壓迫感,好像千斤重的石頭壓在心上,這就是沒有善根,業障深重,無法攝受到念佛的好處,所以不要小看了「念佛法門」。●現在民間有很多人,口頭上說是信佛,實際上根本沒有正念,不知道什麼是佛法,以為求神問卜也算是信佛,亂信一通,或者是帶著「有所求」的心來信佛拜佛,每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,被名利迷得團團轉,像這樣的學佛信佛,沒有正知正見,想要了生死,就不是那麼的容易了。●要發宏願,別人都先成佛,我才成佛,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樣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,而在行菩薩行的過程當中,這個「願」就是成佛的願。因為只顧自己,不把心打開,就是沒有慈悲心,不但修不上去,「我相」也去不掉;同時顧「我」而產生的煩惱、執著、分別、嫉妒、貪、瞋、癡等等,這些都是輪迴生死的種子。所以修行一定要「利他」,而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,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幫助別人、成就別人,令其「心」安住在佛道上。一切以慈悲為本、方便為門,就是菩薩行。●人為何受輪迴?就是因為七情五慾的染著心太重,被七情五慾所迷,整天為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而煩惱,惡業也就這樣在貪染追求中造出來了。●不論任何境遇,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要「念佛」,不起別念,那樣我們的八識田中才都是念佛的種子。所以平常的修持,就是要將聽到的一切音聲,都轉為念佛的音聲,鳥聲、車聲、人聲等,都是在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也就是要攝一切音聲、一切現象入念佛音聲中,勿被境轉。●「人成佛成」,佛法是圓融善巧方便的。修行人應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,凡事都要有耐心,待人要寬宏大量,慈悲包容,隨緣幫助,就是廣結善緣。●參學是在藉境參自心,參我們這個心是不是煩惱心、妄想心、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,就是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在面對一切境界時,能不起分別、不起煩惱、無所罣礙,這才是真參學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●修行人要一心念佛,念佛最要緊,至於其他的事就是要學「忍辱」。如果有什麼事情看不順眼,就把耳朵關起來,眼睛閉起來,裝作不知道,睜一眼、閉一眼,還要對人和顏悅色,心中不可以起煩惱。再怎麼說,修行就是「忍辱」這兩個字。●念佛要念到「花開見佛」!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「自性佛」,當你念佛念到心清淨、沒煩惱時,就見到自性佛,所以要斷煩惱,才能「花開見佛」。在日常修持當中,要學慈悲忍辱,去除性急暴躁,降伏脾氣。待人處事依道理去行,善巧圓融、理智論事,不要只看到別人的過錯,即使知道好壞也不要煩惱;對人要親切和藹,但不攀緣。不論是善或惡,都是和氣的平等對待,沒有分別,不要一張冷冰冰的臉令人望之卻步。照這樣做去,起心動念都是慈悲心、利益別人的心,不僅能廣結善緣,自己也得清涼,沒有煩惱,便是「花開見佛」。  ●念佛人如果情執不斷,牽扯難捨,嘴巴裡雖然念佛,念念還是墮在娑婆中,在三界內輪迴。要真能懇切至誠,放下萬緣,那麼臨命終時才能往生西方。●「信則真、誠則靈」,心若至誠,則念佛時會感應一切祥瑞,所以要深信諸佛皆充滿。佛菩薩是遍滿虛空的,只有至誠心才能與佛相應。●念佛的力量很大,可以讓我們消業障、開智慧,但不能著相念佛,執著娑婆世界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種種有色相的境,如果這樣,一定心不清、腦不靈,仍然在五蘊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裡面打轉,還是在世間做白日夢而已。●念佛要一心專注的念,念到「心開花開」,心清淨了,就不會有煩惱,沒有那些貪、瞋、癡的壞念頭擠在腦子裡,自然意不顛倒而身心自在,現前就是西方境界。●修行需要時間,平常就要用功,時時在自己內心用工夫。人家在講話,我們心裡在念佛,自己看自己,不要放逸,不要散漫心,時時刻刻走路都要念佛。●念佛以正念第一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,只要一直念下去,自然會有正念。念佛要一直念到心不離「佛」、「佛」不離心,念到一心不亂,意不顛倒。●居士在家修持以專心念佛為主,最好不要四處跑,否則容易散亂心,到頭來會不知如何是好?專心一直念佛就好。●念佛是在念我們的心,讓我們這個心能隨時保持在「定」中。眾生無始以來的一念不覺,墮在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輪迴中,所以這個心都一直在動,在裡面打滾,流轉生死。我們念佛修行就是要把這個心靜下來,因此,念佛就是念心,用功就是用這個「心」,了生死也是這個心在「了」。●修行過程都會遇到許多境,如果對境當時,一念轉不過來,不但無明會起,煩惱也跟著來,而修行就是在修這一念轉得過來。所以念佛「一念」要保持得好,時時刻刻都以「阿彌陀佛」念在心裡,以念佛來調伏過去所帶來的無明煩惱種子,對境轉境,這個心不起分別,無好無壞,就是「定」。●念佛就是要去我們的妄想,當下一念沒有顛倒妄想時,就是開智慧。●「人命無常呼吸間」,我們平常就要把佛號念好,做好準備,不要等到臨命終時,再靠別人來為我們助念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那麼容易的。●「萬法由心生」,一切事情都是由這個心生出來的,心若安定,一切都會安定,也比較沒煩惱;而念佛的功德很大,如果攝心專注地一直念下去,我們的心自然會安住、自在,否則隨心所欲跟著這個心去轉,生生世世都要輪迴。要知道,念佛法門非常殊勝,我們實在真有福報,只念「阿彌陀佛」就可以了道、了娑婆世界的生死,就可以成佛。●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?就是多念佛!常將「阿彌陀佛」念在心頭。念佛法門普攝羣機,最好修也最快、最直接,最適合我們現代人的根基,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,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,但看你的信心如何?千萬不要小看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是大乘法,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;印光大師說:「一句『阿彌陀佛』若念得好,成佛有餘。」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,若能行、住、坐、臥隨時都在念佛,就是修行。●念佛法門很多,我們還沒有修到一個程度以前,都會變來變去,有時候感覺用這種方法很攝心,一下又感到那種念佛方法不錯,這就是心還沒有定力,所以會起分別,「這個較好,那個較不好」,然而「好壞」也是你分別出來的,因為還沒有修行到一個程度以前,都會有這些過程,所以心安不下來。其實每一種方法都好,都是我們的自性在作用,你要「放下」也是自性,你要用這個方法也是自性。所以修行用功不要執著,「自性念來自性聽」,就是「一個念頭」,當下這一念能夠念得很靜、很穩、不動,那才是最重要的。●念佛不能執著「我看到什麼境界」,因為念佛是「無所住」,不是「有為、有色相」的。若說「見到什麼」,或「我怎麼樣」,那還是幻化,很危險!不要拿一個東西起來講,說「我看到什麼」,一切相都是幻象。●佛、魔都是我們想出來的,正念就是佛,邪念就是魔。念佛時如果掛念家事,心不專一,有雜念就不是正念,學佛就是對世間的念頭要放下!如果出家修行還掛念家人,這是眾生的感情,生死輪迴之源,應該專心修行,以佛法來度他們的靈光,使他們也得以解脫,否則恩恩怨怨與他們繼續結下去,永遠沒完沒了。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三昧現前時,能不著於相,不生善不生惡,不生愛恨取捨,不念成敗利益,一切歸於寂靜,於此空寂中即可顯現自性光明。●念佛若還有「想求開智慧,或想怎麼樣」的念頭,這都還不行,都還有「我」。佛菩薩都是無所得、無所求。●念佛時妄念多,對治方法就是「不管他」,我們只管念我們的佛。若有「想去妄念」的念頭,反增加一個煩惱。念佛念多了,妄念自然會減少;另一方面,對世間的欲念減少了,也較容易「一心」。
  • View More 1-5.1 初至妙通寺.jpg
    守戒

    守戒

           守戒      老和尚的風頭不健,不是大大的有名,加上在大陸深山靜坐時,跌落崖底,脊椎斷成數段,在無人診治照料下,靠佛力、自力癒合,故而身軀不直。又因六十年的苦行,看來十分瘦弱,再加上最為今人所看重的文憑,老和尚可是一張也無。    但是這些有色相的一切,並不能障礙他老人家由內心深處所發出來的慈悲、智慧與守戒清淨的光芒,這慈悲、智慧、守戒使他在教導眾生時,一言一行皆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直指心病,也讓我們知道,只要肯學他一樣淡泊、苦行、念佛,有朝一日就能像他一樣自度、度他。 ●戒是戒自己,求懺悔即是戒。●守戒不是執著「戒相」,把自己綁得緊緊的,與大眾格格不入,看這樣不行,看那樣也不行,結果反而心生煩惱,而是要把握到戒的精神,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才是最重要;也就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慈悲、方便,所謂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兩條若照顧好,就比較不會犯戒。●受戒是在受持「忍辱」,如果耳朵聽到別人罵你、刺激你,你能不起煩惱、不犯過失,那就是戒。●受戒是在戒自己的心,不是戒別人。當我們起了壞念頭時,種在我們八識田中這個無色相的戒體,會浮現出來而發揮作用,制止我們不可以違犯戒律;所以要「以戒為師」,持戒莊嚴才能與般若相應。●受戒是要戒自己的行為,不是受那幾個戒疤後,以戒的尺度去指摘別人的過錯;否則自己造口業,反而先犯戒了。●受了戒之後,才是真正學習修行的開始,要「以戒為師」,實地去行。●如果六根不淨、妄念尚存、無明未破,便無法開悟,像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。所以要收攝六根,讓身、口、意住於清淨無染,因為戒行清淨、六根不染六塵,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。●受了戒就應當和未受戒前不一樣,更應做苦行,把習氣改掉、壞念頭去掉,以戒為師。●受戒能忍即入道,凡事簡單、方便就好,不要和人家計較分別床位的大小、吃的好壞。受戒是去學威儀規矩,不是去四處攀緣、論是非造口業的。●持戒是持什麼?戒就是「起心動念」,一切戒都是對治我們的心,對治眾生的煩惱等等。因為「戒」是佛祖的行為,「定」是佛祖的心,一個修行人如果持戒清淨,身、口、意三業不犯,則心清淨,正定自然現前,佛智即生。所以「戒為菩提本」,有戒才能定,因定而生慧,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學是一體而離不開的。●有戒的規範,才不會毀犯戒律,落入因果輪迴。因此,持戒最重要的,就是我們的「心」。●五戒裡面,以殺生和妄語較容易犯,其中這個妄語戒就要小心!一句話講出去可以成就別人,也可以害人,講好話別人聽了會高興,講壞話別人聽了會生氣,這邊講來那邊講去,都是造口業。與人爭論吵架也會使人心散亂,所以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我們修行人在這「因」的方面要用心去體會。像事情未做以前,菩薩就知道什麼情況下會造什麼「因」,所得的「果」又是什麼,因此絕不會去犯,但芸芸眾生就不一樣了,總是說:「唉!早知道這樣,我就不去做!」等你知道已經太遲了。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、經典,也是在這因果道理上,指引我們去修行,修得這些,因果才會圓滿。●在家人追求名利,仍在娑婆世界中輪迴;出家人修戒、定、慧,是為了「了脫生死」。●受戒回來要遵守戒律,努力修持。若能守戒,持戒莊嚴,並吃苦耐勞,戒、定、慧具足了,一句話說出來能度眾,鬼神聽了也能「出苦」,就是「自度度他」,這樣韋馱護法才會擁護你。●出家人要「以戒為師」,也就是修到使人見了你如見佛般生歡喜,自然起敬仰之心。 
  • View More 1-5.1 初至妙通寺.jpg
    修行(一)

    修行(一)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修行(一)        看老和尚平平常常的,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,每次拜見他時,他總是盤著雙腿靜坐著,你不問他,他也不開口。有時就是問了,他也只是很簡單地、若無其事地,而且很親切地跟你說說笑笑,說過了,你走了,他又恢復原來的姿勢,安然寂坐。  ●我們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業,就像山那麼高,如今來修行,就是要消這些業。若不好好修,反而更造新業,這座業障山就越堆越高,會使我們永遠無法跳出生死圈。●修苦行就是在洗頭腦、換種子─洗掉貪、瞋、癡的凡夫種子,換上慈悲喜捨的佛菩薩種子。●苦行不是簡單的!修苦行是修心,一切都不計較。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別心,就是修苦行。●修行談何容易?要想當一個修行人,不是那麼簡單的。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未斷,現在只是藉著領執事,來磨鍊我們的心志,等斷了貪、瞋、癡,才能算入道。●修道是要去除貪、瞋、癡,使身口意清淨。●不去除貪、瞋、癡的人,無法開智慧。 ●如果貪著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也是不能開智慧。●帶來的業,善少惡多,所以才要修苦行,以期消業障。●唯有去掉壞念頭,正念才能現前,才能斷煩惱。●苦行是修道的助緣,所以歷代祖師、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菩薩等,無不以苦行為行願。今天我們來修行,就應該學菩薩的願力,依菩薩苦行的願心去修。●虛雲老和尚朝山時,赤足、一只椅、揹包袱,度飢過日,朝到哪裡算哪裡,明天的事明天再說,心無罣礙,所以龍天護法都在護持。我們就是沒有願力,如果有的話,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到。●「野鶴無糧天地寬」,牠隨處而飛,飛到哪裡就停到哪裡,是最「自在」的一種鳥。修行就是要像這樣,隨處而安,動靜無罣礙;心能寂靜,如如不動,才是真「定」。●修行要有境界來才有得修,要能自己去參悟,去斷除煩惱,才能開智慧。譬如有人刺激我們時,心中自然平靜,不起煩惱,這就是修行。●修行要「做人不做的」,才能消業增福,所以要發心,要勇猛精進,不要和人計較「這不是我的事,我不願意做」,和世俗人一樣斤斤計較。修行不是「算行」,不是用算的、計較的,算算人家做多少,我做多少,這樣不是修行的意思,不能修福慧。●修行是要找回我們本來的面目,也就是父母未生我們以前的「那個」。這你們還不能瞭解,因為智慧還沒有開,就像月亮被烏雲遮住了,本來的光明就顯不出來。●修行不爭「對不對」,即使自己對,人家偏說你不對,你也要接受。凡事能承認自己不對,就不會起煩惱,否則心不安,煩惱立刻跟著來。●修苦行是要訓練自己能捨身。要體會出這個身是假的,一定會壞,再怎麼照顧也照顧不好,所以不要過於執著這個身體。再說「捨身」,捨身是什麼?就是要粗衣淡飯,生活簡單,不追求吃好穿好。修行要先從這些衣食住的放下、淡泊修起。●修行的路程要愈苦,才會開智慧。不是希望人家對我好,否則和世俗沒兩樣。●修行要學吃虧,凡事忍讓不計較,才會有進步。●常見自己過,與道即相當」─一個越有修行的人,越會發覺自己的缺失而覺得慚愧懺悔。●修行要修到「動靜無罣礙」;什麼叫做「動靜無罣礙」?就是在動境中心不動,不被「動」轉;而靜時也沒有「靜」的念頭,不執著「靜」相。●「念佛掃塵埃,蓮花朵朵開」,就是說修行人要有正念,隨時以念佛轉我們的心,把惡念都轉為正念。●凡事要隨緣,任何事都不能擾亂我們修道人的心。所有衣食住行、是非榮辱,皆要放下;如此外緣清淨,心中智慧自然開朗。平常心就是道!每天保持不起煩惱,也不起歡喜心,對人不好也不壞,隨緣和人結善緣,但不要變成攀緣。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。●修行要自己親身修,修到有體悟了,悟到娑婆世界的苦、輪迴的苦時,智慧就會開顯,悟到一條,就是一個靈靈覺覺的智慧光明。●修行修到有智慧時,頭腦自然很清晰靈敏,無論碰到什麼事,都能做得圓滿無礙,所以要度化眾生,必須自己先自度,才不會誤導眾生,同時別人也會歡喜接受。●修行要有恆常心,非一蹴即成,若沒有下點工夫,以念佛來除妄念,要想開悟證果是沒那麼容易的!要從日常生活當中去行持,信、願、行,一句佛號執持下去,自然會明心見性。●修行人不管到哪裡都要保持平常心,都能無罣無礙,清淨自在,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點「自在」。●修行要靠自己去行,才會有真實的領悟,所謂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要自己去行,才會有真工夫。●好的學起來,壞的擱一邊,自己心裡明白就好,藉境修忍辱。因為修行不論是與非,有理與無理,是要看你碰到境時有沒有煩惱。 ●若你已將地掃乾淨,師長卻說你沒掃乾淨,這時你若辯解,就是在論是非、爭對錯,還沒有脫俗。如果你能接受說:「好!我再把它掃乾淨!」這就是修行。●依「忍辱」來修行才是根本,依此去做,到哪裡都能感化人,因為修忍辱能生德行,能度瞋恚,故人見生歡喜,自然能攝化眾生。●要修忍辱!「忍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,如果不能忍,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,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。「我見」不除,無法修忍辱。●修行是向內修學,不是向外追求,要內心裡自然法喜,而不是外面環境好才生歡喜。所以要觀照自己的心,不要讓這個「心猿意馬」去攀緣外面的環境;要修到「我沒有怎麼樣」,才是老實修行。●修行要修到慈悲相,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,這樣才能引導眾生來信佛、學佛修行。●如果有一個人修成就了,那麼其他人也會得到福蔭,而且人人都會起勇猛心向他學習。所以既然每個人都想修行,有緣聚在一起共修,就應該彼此互相提攜勉勵;否則是非、嫉妒、愚癡心起,不但會擾亂眾人的「道心」,自己也不能安定修行。●「修行要修智慧,但也要修福;常存慈悲心,盡量方便幫助別人的困難,布施接濟,與人廣結善緣,福、慧雙修。●修行要福、慧雙修,修到老時,福、慧具足,一切自然成就。●要憐憫一切眾生,要想到他們和我們一樣,也是來修行、來種善根的,所以要發慈悲心、行菩薩行,願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●信徒拿東西到寺裡布施供養,是為了求福,不管拿的東西是好是壞,即使只是摘一根草來,我們也要以歡喜心來接受。最重要的是不能對東西起分別,因為一分別,就會對好東西起貪念,對壞東西嫌棄起煩惱,甚至造口業而障道修行;應該隨緣處理這些東西,運用智慧把不好的東西做適當調理或處置,如此則福、慧雙修。●要做一位菩薩,不可以存著「自己好就好,別人不管他」的心理。凡事以利益別人為前提,自己吃虧沒關係,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,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。●出家人慈悲為本、方便為門,一切菩提道果都是從慈悲中生出來的。●以後師父不在,不必擔心修行沒有人指導,只要照著師父的話—念佛修苦行,道心堅固,不執著六塵好壞,一切隨緣。能這樣做,就如同師父在時一樣。●聽師父開示,覺得很好,但這個「好」是師父的境界,至於我們自己的道行,還是需要依照師父的開示,自己去體會、去實修、去實證。●聽開示不在於聽得多不多,而是在於聽得進或聽不進。即使聽進去了,也還要會隨境應用,才能實際得到法益。●我們修苦行,是在藉各種事境,磨鍊我們的身心,破除無明煩惱,洗滌俗染習氣,鍛鍊各種能耐,並不是做了一點勞力事就叫做苦行。出家不要怕吃苦,不要怕逆境!只有在苦中才能歷練我們、開發我們的智慧。●「無苦不成道」—修苦行要有真切願力,而有願必能行,自然對一切粗賤的工作,不會去分別計較,都會很盡心的去做,甚至不感覺苦,而這一切也都是在磨我們的傲氣,消我們的業障。所以修行不要怕苦,有苦才有行好修,無苦就沒道行可言。●人生有八苦—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苦,及一切貪、瞋、癡的苦毒逼惱。一般人每天就是被這些無明煩惱業轉來轉去,痛苦不已,如果沒有以佛法來對治,從修行上下工夫,是無法得到解脫的。●我們人道是四生中最靈的,若不懂佛法因果,為了一己的貪欲,想吃肉就任意宰殺,這樣會造下很嚴重的惡業。你看!當我們在殺那些動物時,牠們也知道死苦,哀哀而鳴,而這哀鳴就是怨恨,殺了牠,我們就與牠結下了冤業,將來冤冤相報、生生相殺,永脫不出生死輪迴。所以學佛的人要戒殺、長養慈悲心,就是這個道理。●人身難得!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,是要用來修行的,要藉這個人身來了生死、成佛做祖;不要再依這人身又造貪、瞋、癡的惡業,貪好吃、貪美服、貪享受、貪子女兒孫,在六根塵中做夢,不知回頭修行,等到失去這個人身的機會時,輪迴就有我們的份了。要知道,畜生道中,牛、馬、豬、狗等都是我們人去做的,地獄、惡鬼道也是我們人去投的,一切都是我們這個心所造成的,所以說,由這個人身可修行成佛做祖,亦可造業墮六道輪迴。既已出家,就該依著佛法,找到一條修行的途徑,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輪迴,脫離娑婆之苦。●我們出家,是要身心都出家,真正發出離心,不要與世俗過份攀緣。譬如俗家父母親人來探望,我們應與之談論佛法,以佛法接引、度化他們,不可流於俗情,否則愛別離苦的情執不斷,俗心便不能除,以致僧不僧、俗不俗,成為障道因緣。  ●這世間,什麼都要看破,不但財不能貪,名也不能貪,娑婆世界沒有一樣事物是可留戀的。我們出家人更要捨下世俗的一切,粗衣淡飯修苦行,身做常住的事,利益大眾,心要寄託在道業上,才能妄念不起,業障自消,心無罣礙,能夠這樣安份地一天過一天,就是老實修行。●修行要修心,心要怎麼修?就是不去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煩惱。一般人不曉得這道理,凡事論好論壞、分是非、別愛憎;而我們修行人,不論是對、是錯、是好、是壞,不管是耳朵聽到的,還是眼睛看到的,心都不可以起分別、執著,也不可以起煩惱,這才是修行修心。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、那個人不好,論是論非的,則徒具修行的外表而已,像這樣是身出家,心未出家,與道不相應。●其實不管對不對、好不好,只要我們會感覺到別人不好、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對,就是我們的眼根不清淨、耳根不清淨,在分別好壞,而這種「分別好壞」會直接入心,會使我們起煩惱,不能了生死。●菩薩的度化眾生是沒有色相的,都是在默默之中,自自然然的感化,至於眾生是否能受到菩薩的度化,就端看眾生能否真實信願皈依,因為菩薩有慈悲度眾生的「因」,而眾生要有受度化的「緣」,「因緣和合」,這就是所謂的「感應道交」。就像觀世音菩薩,每日端坐佛殿,似無所為,卻以大慈大悲,攝受了無數信心祈求的眾生,由信而入佛法大海。●修道人不談佛法,而談俗事,這非出家人的本分。把在家的俗事—分別、計較、競爭拿來出家用,拿到佛門來論是論非,俗氣未斷,怎談得上修行?●一般做父母的,總是希望子女長大成人後有一番做為─讀大學、攻博士、賺大錢,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對兒女企望得很深切。可是等到做兒女的真有所成時,卻常見他們拋棄父母不顧,這時做父母的希望就落空了。但很多人仍然不能就此覺悟,甚至到最後一口氣快斷時,還想著:「我的兒子,我的孫子!」哀哀怨怨地罣礙著兒孫,由於這種親情愛情沒有放下,六道輪迴之苦也就逃不了了。所以說做父母的人,對兒女的這種期待、執著、罣礙,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源。●貪愛世間一枝草,就要再來輪迴—一枝草代表娑婆世界的一個事物,貪著娑婆世界的事物,就要再來娑婆輪迴;一枝草也表示一個念頭,只要有念頭,就不能超出三界。所以即使所貪著的事物、所動的念頭,只是一枝草那麼輕賤、微不足道,都會使我們再來輪迴。●做人要惜福,不可蹧棄任何可吃可用的東西,要以智慧、耐心將壞損的東西做適當的處理,這樣來用心培福修功德,才是修福、慧。●「未成佛要先結人緣」—我們修行人要「廣結善緣」,方便幫助別人,凡事忍讓不計較;再壞的人,甚至一隻小動物,也要以歡喜心與牠結緣。沒有人緣,或是相見人不歡喜,皆是前世沒有和人結善緣所致。所以廣結善緣,將來才會有福報,才能人見人歡喜,也才有度化眾生的善因緣。●你看彌勒佛、布袋和尚,他的度量有多大、多慈悲!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,吃不了一點虧,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話,就是沒有修行!●一個修行人,如果不精進修持,不為常住、眾人效力,不修福德,不修戒、定、慧,則龍天護法必定遠去,自然業障現前,使身心不能安定自在,致滋生種種事端。相反的,如果守本份、精進用功,則善神戒神、天龍八部來相護持,自然心得清淨、安祥自在,才能真正安心辦道。●什麼叫做莊嚴?不起無明,身心清淨,是名莊嚴。慈悲、喜、捨,行止如儀,是名莊嚴。●修行人要有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的願力,但在行願當中必須要先求自度,才有力量廣度眾生,所以對衣、食、住、名利、世間情愛、執著等等,都要看破、放下。身心清淨、無所罣礙了,才談得上弘法利生;否則自身未了,尚受世間名聞利養種種束縛,焉能教化別人,普利群生?●做為一個修行人,對於日常生活的食、衣、住、名利等,各方面都要看破、放下,也就是要斷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從這五蘊裡面來修,這樣才不會受慾望需要的束縛羈絆,而我們的「道行」就是從這裡增長出來的。所以出了家要安於清苦、淡泊,才好修行,也才能讓眾生自然的生信心、恭敬心,才堪做一位真正的人天師範,度化眾生、自利利他。